[人才培训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校本教材开发校企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

2013年6月24日

 

计算机应用专业校本教材开发
校企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为课程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无论是课程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择和改编,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都要围绕课程学习者将来就业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形成这一核心目标,从宏观到微观逐级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决定了课程载体---教材开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端正办学方向、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特殊重要性。中等职业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际需求远远高于其它各类教育。
1、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设置要求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等要求。这对于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纵观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但有成百上千个专业,而且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速度很快。目前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课程方面有专门的规定,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四门德育必修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得擅自确定或更改德育课程设置及学习内容。各地必须规范使用由教育部组织重新修订、经审定合格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德育课程教材,要停止选用地方自编或盗版的德育课程教材。除此之外,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只颁发了部分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改革综合指导方案(含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实验实训设施标准和开发报告),如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01]5号)文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确定了83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尽管专业很多但还是无法满足全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2004年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地方、行业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还应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课程。”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即使一些专业有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编制的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学校也可以开发适应当地和学校特点,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适当设置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这就从政策的层面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2、中等职业学校现有部分课程及教材不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本课题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变化,新型专业技能、新知识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开发仅靠科研院校的力量远远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从整体上看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开发、编写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体现以应用为主线,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现有部分课程及教材不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学校自主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材开发推广的滞后性,这是所有教材的共性。二是教材开发的适用性影响开发者的积极性,开发推广这样一部教材费时费力又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让教材开发者望而却步。三是教材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专业的结构性。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统一使用的《数学》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是基础知识,下册是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中的“三角函数”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从事计算机教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知识与技能被割裂开来,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正是这些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促使我们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开发针对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的校本课程。
3、学校曾经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的实践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多次参与省、市组织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活动,经历了从完全使用国家指定教材到部分科目自选教材,进而根据“适用和够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了初级的校本教材的过程。从2000年起,为了适应教学和专业技能发展的需要,我校组织对相关学科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处理,删繁就简,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现状和专业技能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编写了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实用英语、演讲训练技巧、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上)(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公差与配合、PRO/E实例教程、基础会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操作实例、计算机普及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实习指导、VFP程序设计教程、QBASIC语言程序与设计、计算机实习指导(上)(下),积累了一定课程开发的经验。从这些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减少了,主动参与动手训练的学生多了,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二、理论依据
1、建构理论。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重新建构专业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1913— )提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法,校本教材中要充分体现知道(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六个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按专业发展、任务需求的角度来掌握。
3、能力本位教育理论。需要根据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测量。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国外来看,经济发达国家对校本教材开发研究较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世界各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但基本理念是相同的,那就是:学校有条件地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在不同的国家,将这种理念付诸行动的决策方式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分权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州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门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自主决定内容;另一类是中央集权国家,如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家提供课程计划框架,规定大多数课程内容,留出一小部分的空间(占总课时数的10-25%)给学校。世界上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以德国为最早,举世闻名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普遍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德国这种职业教育模式自身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德国又采取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从国内来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教育法规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作了一些规定,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也开始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相对于普通中学来说起步更晚,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运用某种课程模式,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课程开发的产出——课程方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类,即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案(一堂课或一项任务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设计)。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们研究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以中观为主,即在教育计划的指导下,开发出符合我校职业教育特点和需要的校本课程,相应编写校本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
四、研究目标
1、对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原则、实施及管理作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2、编写学校急需的、适合中职学校应用的校本教材。计划有4本计算机应用专业校本教材。
五、研究内容
1、对目前学校教材使用的现状与市场专业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为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提供第一手资料。
2、根据市场和学生调查的需求设置相关课程。
3、根据设置的校本课程编写教材。
4、对教材的使用情况作对比性研究。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
调查法:通过个别访谈、问卷了解、信息采集、材料汇编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学校教材使用的现状。了解行业企业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影响。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同类问题的水平和成果,这是课题研究的立足根本和强大的理论支撑。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探寻课程开发的规律。
行动研究法:依据对校本课程的不断认识,完善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修改和调整原定的研究方案,以便使研究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重点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1、主要工作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责任及分工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
(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学校教科室);
(4)召开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会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5)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教科室) ;
(6)形成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
2、阶段成果
(1)《随州高级技工学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
(2) 《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
(二)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0月)重点抓好教材开发
1、主要工作
(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专业或学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制订校本教材开发计划(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3)发布研究子课题,组织申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
(4)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5)阶段小结,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及做法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
 (三)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主要工作
(1)做好结题筹备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完成研究论文、总结的编辑成册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科室);
(4)召开课题结题评审会。
2、阶段成果
(1)《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报告》;
(2)课题论文集;
(3)校本教材4本
八、课题保障措施
组织保证。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组织严密,环环相扣,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体制,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时间保证。学校制定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和课题研究制度,确保每一位教师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工作。
设备保证。我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有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机房等电化教育设施,这些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完备的硬件设施。
制度保障。建立每月课题进展通报制度、学期小结制度。
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和学术指导、培训实验教师等各类活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成果进行推广和表彰。
资料保证。校图书馆备有大量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理论专著及相关的报刊杂志。实现了因特网的宽带接入,为资料的查阅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略)
(二)研究小组成员及分工(略)
十、预期成果
1、《随州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2、《计算机校本教材开发校企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研究报告
3、校本教材
(1)《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之Flash》
(2) 《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之DreamWeaver》
(3) 《平面广告设计之PhotoShop CS》
(4) 《平面广告设计之CorelDraw》
4、《校本教材编写要求》
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6、校本教材编写的休会与思考
行业企业专家意见:

 

行业企业签字:                            湖北随州高级技工学校
 
盖章                                           盖章
                                    计算机教研室
 
 2012年9月                                   2012年9月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