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训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2013年6月24日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调整与预警机制
作为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职业学校如何为更好的地方经济服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保障、提供合理的技术产业队伍和合格的技术工人,是每一个职业学校都迫切想做好的事情。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计算机人才发展变化的需要,针对随州市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市场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人才需求的情况进行了多层次、多类别、多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
一、计算机专业市场需求
通过跟踪调查我校计算机专业分配单位的用人需求,人才市场发布的有关信息,及网上招聘情况,归纳出企业主要的需要如下:
1.具有本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
2.基于公司内局域网的操作维护需要。
3.基于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需要。
4.基于单机维护、调试、软件安装的需要。
5.基于信息管理、经营分析工作需要。
在这些需要当中,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是多面手,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
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从调查结论分析,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要想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掌握以下核心知识技能:
1.微机操作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数据库编辑应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美学知识技能,网络技术与Internet、快速准确的文字录入与处理技能。
2.用人单位的行业知识。
3.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经营分析、管理软件应用开发、企业管理知识技能。
在这些知识技能体系中,前两项属于基础层次的需求,侧重于上岗应用,第三项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侧重于管理应用(多为小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
从我校多年来对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操能力强的学科,必须附加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才有出路。基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中职学生应定位在面向操作第一线,具备向部门主管发展潜力的层面上,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突出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能力和某专业基础知识这两方面重点几个部分。
四、课程设置
根据分析,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采用模块化知识结构,应包括计算机知识层面、专业分配领域知识层面和文化基础课层面三个部分。
1.计算机知识层面:硬件安装维护模块(包括:微机操作与维护、网络技术与Internet,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文字数据处理模块(包括:数据库编辑应用、文字录入与处理)、平面设计模块、网页设计模块。
2.专业领域知识层面:专业课模块、专业基础模块。
3.文化基础课层面:语文、数学、英语、经济政治、物理学(电学)、体育、美学基础、职业道德、法律等。
在课程设置安排上,首先考虑专业课的设置,根据它所需要的配备知识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并按照中职学生的素质情况和该专业基础课的相关要求,开设文化基础课。
五、课程设置的有效监控和动态调整
面对中职学生的生源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在教材上选取职业资格取证用书并补充或强化相关章节,既能达到检测教学效果,实现“考教”分离的目的,又能为学生的就业增加筹码。
此外,中职学校为了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就必须经常性进行社会调查和定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工作,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高速调和设置。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才会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真正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