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2013年7月26日

 随州高级技工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随着产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企业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如何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之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现已成为职业教育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了解企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然后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并能胜任他们岗位的人才。为了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企业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使学校能够根据就业市场对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能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教、学、做合一为总体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研过程及结论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创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深化数控专业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合本专业本层次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调研的主要内容有:1、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2、本专业的岗位分布情况;3、本岗位的职责和任务。4、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对本专业培养的建专业议等。

调研的对象包括:

1.用人单位

2.往届毕业生

3.市场内的招聘信息

4、网络上有关计算机专业需求信息

调研步骤:20121023日组织了随州市机械行业的部分企业老总、技术员和一线工人进行座谈;20121028-29日参观了随州市主要改装汽车制造厂,包括湖北齐星、湖北程力、重汽华威等10家企业。2012115-7日到深圳鸿准等合作企业进行参观。

调研方式:包括走访企业和人才招聘市场、座谈、问卷调查、参观交流等方式。

1)问卷

调研期间,调研团队向一线员工发放问卷50份,收回问卷48份。主要了解本专业人才就业与待遇情况、知识与技能更新的需求等。

2.访谈

本次调研访谈了随州地区汽车改装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了解不同岗位在本企业的需求量,以及本本专业不同岗位对人员素质(主要是技术技能水平及实际工作经验)的需求。

3.参观交流

本次调研参观了随州地区机械加工企业对员工学历、个人品质(如积极向上,善于学习、沟通能力、服从意识、团结协作意识)与岗位的关系。

从交流中发现,从事销售业务、与客户沟通等岗位与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技术人员、一线员工与本专业的学历有一定联系,而对于维修技术人员来说,学历的影响还是占相当的比重。

4、专家座谈会

调研中,我们分别邀请湖北齐星、重汽华威、湖北程力汽车等10家企业老总、人事主管、技术骨干60余人参与了座谈。座谈会上各位与会人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各岗位的人才需求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高,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好合作精神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技术要求较高、悟性好可塑性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再培训得到提高。至于学历,那是没有制约性的影响的,据调查,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现状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偏差。从企业、市场以及所得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企业最想招聘的是那些想做事,能做事、能做成事的人才。各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比例较大,仅占毕业生的95%左右,主要分布在加工、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岗位上,底薪在2000元以上。

因此,我们对中职生的培养目标上应该是思想素质高、热爱工作、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守纪律、能吃苦的技能型人才;具备能够从事加工、编程、设备维护维修和企业管理等岗位群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上面的工作,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产业发展前景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数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业中。目前国外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已达到85%以上,而我国的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不足20%,未来几年,国内数控机床年需求量将超过15万台,数控机床加工操作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就显得非常紧缺。

2、社会需求

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风机名城,专用汽车业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是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集群。随州现有各类专用汽车生产企业70多家,拥有汽车零部件制造类企业100多家,风机制造企业30多家,形成了以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加工和风机制造为主干的产业集群,数控加工操作岗位达到近万个,但目前能够达到数控加工技工标准的职工人数仅占所需职工总数的15%左右,无论是数控机床操作工还是数控编程人员都十分紧缺。作为随州市唯一的数控操作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随州市政府及企业强烈要求学校多培养数控技术应用类人才,确保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这为学校办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提供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3、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

面向机械制造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能熟练操作数控加工设备,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技术应用和数控设备维护方面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我们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数控加工与编程的能力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很好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潜力。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本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培养具有计算机组装、调试和维护技能,具备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有较强服务意识的能适应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群的中等技术人才。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操作及维护;CAD/CAM软件应用;数控系统或设备的售后技术服务工作;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模具制造等。

2)人才培养模式

在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许多学校采用了历史上课堂为主阵地,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以教学计划为准,部颁教材为依据,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与企业相脱离,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相脱离,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相脱离,显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弊端被暴露出来了。以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才能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在教学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2、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从人才培养方向的设定,到课程体系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保证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理论教学目标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共同特点是内容上抽象性强、枯燥无味,学生听也不愿听,看又看不懂。如果我们在观念上进行革新,从要求学生听懂会做转变成要学生看懂会做;把以往在教室上课的传统转变到实训车间上课、顶岗实训上来,这样就变抽象为形象,实现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随着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运用,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优化了教学过程,其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3)教材的选用。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尚未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校本教材。一般都是采用国家编写的、统一的规划教材,这些教材独立性,系统性、理论性很强,许多内容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基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导致了现在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根据企业的岗位群需求,将能力的培养按工作模块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模块,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出适应企业需要和学生基础的校本教材;并编制相应的学生工作页或工作任务书,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4)评价模式。学校以往总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成绩,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通过技能鉴定统一给学生发一个中级操作工证,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显然与当前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相背离,学生在企业的品德、技能的学习、顶岗过程中出现的废品率及改进,均没有得到有效地反映,也不利于学生的管理。技能竞赛成为各地教育部门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对在竞赛活动中取得好名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特优学生颁发高一级的技能等级证书,能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因此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评价模式为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评价的公正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德育能力的提高。我校培养学生的总目标是“有爱心、守纪律、懂技术、能吃苦、善创新”,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事,这是所有教师的职责所在,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论,研究新时期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前沿知识,掌握先进教育装备的运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格教师,即使在教育岗位上,也只能徒有虚名、误人子弟。三是操作技能指导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数控专业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倘若教师不懂本专业操作技能,不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展示给学生,学生将会学得吃力,效果不佳。

4、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实习条件

要真正培养出思想素质高、操作技能过硬的数控专业技能人才,离不开校企文化的融合、离不开促进技能形成的实训条件。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解决校企文化融合的问题,也可解决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问题,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人才的培养分为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应当以校内为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以企业为主。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通过轮岗,使学生全面掌握本企业各个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5、花大力气促进校企合作。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其前提就是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然而,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共育人才的创举并不热心,众多职业学校与企业只是“表皮”合作或名义上的合作。企业在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与学校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实际上是为企业代招员工,没有真正尽到共同投资、共建专业、共定计划、共同管理、共同培养的责任,也达不到互惠双赢目的。为此,以政府为主导,主动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能够大大促进校企合作的进程。

总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要学校主动寻求有合作意愿的企业,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双方牵线搭桥,就会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成功率;只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质量上就会取得新的突破。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