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2013年10月28日

 随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企业,改革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从而适应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生发展要求。

二、主要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特点和行业企业的要求,学校课程改革,定位于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在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注重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想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实现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就业导向。

三、主要任务

1.开发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国家和省对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文化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关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3.完善促进学习者智能发展的评价方式。以学习者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生智能类型和水平,并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4.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依据国家、省有关课程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建立与课程新体系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教师建构性实施课程的管理和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的管理等制度。

5.形成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机制。组织开展以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研究和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以及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创设有利于课程实施的学习环境。

6.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

四、课程改革的基本架构

(一)课程开发   

开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是要做到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互整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嵌入。改变传统的“三段式”、“三块式”课程体系,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学习目标由原有的学科知识理解向职业能力的形成转变,以形成学习者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中心,促进对学习者关键能力的开发;课程模式由原有的“从理论到实践”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转变,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在项目化课程下,形成一系列学习模块,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形成学习者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提高;改革传统的以单一“课堂式”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模块的需求灵活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及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改革传统的学科教学下的教学方法,按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形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建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法;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应由“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控制式教学向以学生为导向的双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要努力构建模拟任务、模拟车间、模拟企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尽量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情境反差。

(三)评价机制改革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使能力的组合。这种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下通过单一的考试或考核进行分数量化进行课程评价的弊端。因此,我们应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彻底改革原有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重心以及单一的评价主体,研究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以能力评价为中心,形成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管理改革   

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适应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项目课程的实施,必将带来原有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研体制等多方面管理的配套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建立起项目课程开发制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制度、教师业绩评价和教师发展制度、课堂管理制度、实验(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制度、教学计划开发和管理制度等。

五、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为课程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立有关学校、行业、企业的人员组成的课程改革实验专业指导小组,切实发挥行业企业对课程改革的指导、参与作用,使课程改革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与市场、与地方需求密切结合。

(二)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科研保障。将相关教学部门、教研部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研组长吸纳进改革领导小组,充实课改科研力量。课改过程中,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进行课题目标细化,研究任务分解,确保一线骨干教师人人参与课改研究。强化对课改研究过程的控制,加强课改成果的实验验证和修订完善,保证研究成果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研究重点转向课程改革实验方面来,不断加强校本研究。

(三)制定详实的课改推进计划和相关制度,保障课改工作有序开展。按组织动员——课改培训——研究任务分解——课题统筹——实验论证——修订完善——成果推广落实的基本程序,由领导小组确定课改推进日程。建立教师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制度和定期交流、检查、评比制度,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情况。

(四)设立专项资金,为课程改革提供经费保障。学校设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题调研、研究物资消耗、人员培训以及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工作。制定有效的专项经费管理机制,经费运作方式应起到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并不断取得新成效的作用。

(五)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成长机制。定期分批选派素质好的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的专业技能脱产培训、考级;教学生产实习时,师生共同训练;利用假期举办教学业务和实践技能培训班,以“老”带“新”,以“高”教“中”或“低”;校企挂钩,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改善教师专业结构;以课程改革为主旨,有意识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内外及国外相关培训、交流活动;提高一线教师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强调校本研究的基础性、主干性地位,强化教研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究。

                             

 

随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专业建设委员会

2013年4月8日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