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办学情况汇报

2011年8月19日

 

随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办学经验及办学特色
 
随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随州市委、市政府为整合随州职业教育资源,壮大随州职教规模,于2008年元月在随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基础上,整合随州市烈山中学、随州市工业学校、随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教育资源而组建的一所集技师、高技、中专、中技、高职统考、短期培训于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
其中随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是随州市技工学校,于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创建,2006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升级为高级技工学校;随州市工业学校是1994年经省教委批准在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创建的一所普通中专学校,与技工学校实行同步办学;随州市烈山中学于1999年创办,为市级示范高中;随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于2007年2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创建的全市唯一一所大型综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目前,学院占地205.3亩,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在校学生5780人,教职员工482人,其中专职教师302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90.7%;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31.8%。同时,学院还在企业中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学院开设有计算机、机械、电子三大类共28个专业。建有261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拥计算机应用实训中心、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实训中心、数控教学实训中心、焊接培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家用电器试训中心,钳工、电工、汽车、财会等实习场所,设有电工电子实验室、机械陈列室、家用电器实验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专门教学场所,可同时容纳5000余人实习。 
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四个结合”办学,即: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支持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与职业需要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先后多次受到部、省、市表彰。2001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荣记“集体一等功”;2004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连续六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最佳文明单位”,连续九年被省综治委授予“全省安全文明单位”,多次被评为 “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8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0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并获得中央项目建设基金奖励基金1000万元。其主要办学经验和特色是:
一、严格内部管理,盘活运行机制,构筑学院发展平台
1、加强四个意识教育。用归宿意识使教职工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忧的观念;用危机意识使教职工时时想到学院生死存亡系于已身,做到警钟长鸣、斗志长存;用质量意识使教职工明确质量就是学院的生命;用市场意识使教职工认识到市场就是战场,学院在市场中要赢得一席之地就要锐意改革,奋力拼搏。这些教育,使全体教职工上下一心,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
2、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学院从院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到全体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制。同时全面推行目标管理网络体系,以建立激励机制。学院与各科(处)室、党支部、班级、班主任和个人分别签订科室工作、综合治理、廉政建设、班级以及个人学期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进行考核,兑现奖惩。通过这些措施,使学院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3、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实行“社会化”。在后勤管理上,学院确立了“社会化”的基本改革思路,逐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后勤服务体系。
二、加强专业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夯实学院发展基础
在专业设置上,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专业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传统专业出特色、创品牌,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为活力、跟市场”的专业设置思路。
1、创新培养模式。一是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院全面推进订单式培养和工学结合等为标志的培养模式。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建立能力主导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了教学内容与职业结合,教学情景与岗位结合,能力培养与就业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专业结构。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三个适应”: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强化“四个一”:每个专业至少要与一个以上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结合关系,探索产学结合和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专业都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相对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队伍;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至少要与一个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每个专业都要开通一条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渠道。
在继续办好传统的计算机、机械加工、电工电子等专业的同时,学院根据现社会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开发新兴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加工、电子商务、电子与信息、模具设计和制造、机电工程、光电技术等专业,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完善硬件设施。为了适应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院不断加大教学投入,保障教学设施需求。2006年该院申报的数控机床加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三个专业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校教研室评为省二级重点专业。近几年来,该院根据省一级重点专业的建设标准,加大了专业建设,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对实习楼进行了扩建改造,新建了一栋学生宿舍楼,改造了操场、主席台,新建了学生游园,安置了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增添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电火花等数控加工设备和数控仿真教室、实训室以及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计算机网络实习车间、两个计算机应用实习车间,改善了办学条件,达到了省一级重点专业建设标准,已完全能满足该院学生的培养对教学场地和设施的要求。
三、严格教学管理,提升学生素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到首位,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地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采取得力措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1打造“双师”队伍。学院发展需要有特色专业,特色专业需要有名师。该院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已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实施“3311”人才工程建设计划(就是用五年时间培养30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30名学科带头人、10名优秀管理人才,引进10名专业拔尖人才),打造专业教师团队。通过从企业引进人才及对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培养“双师型”及“一专多能型”素质教师。
2、规范教学环节。学院制定和完善了多种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各个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二是开展“六优”评比活动(即优质教案、优质课、优质批改、优质辅导、优质第二课堂活动、优质论文);三是大力改进教学方法,推行行为引导教学法、模块教学法及启发式教学法;四是针对学生中的思想素质差、学习差的双差生,重点帮教。
3、健全实训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由学院实训中心、实习基地到顶岗实习企业三位一体构成的实践训练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在实训教学方面,学院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轨:以学院为中心转向以企业为中心,在教学上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理论性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推行“五个一”素质教育工程,把有爱心、守纪律、肯吃苦、懂技术、善创新作为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夯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学生管理。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四无”班级(无打架、无偷盗、无恋爱行为、无赌博)、“五好”班级(学风好、操作技能好、转差工作好、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好、安全文明实习好)和“先进班集体”的评比活动。注重情感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三个一切”,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和弟妹,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千方百计解决学生的困难。
四、规范就业安置,拓展就业市场,开创学院发展空间
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学院在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动态的基础上,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择业观教育、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心态调适,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为毕业生搭建了一流的就业平台,提供了一流的就业服务。
一是确立了“东去西进、南下北上、中间开花”的就业方略;二是制定了学生就业的企业标准,坚持“五不送”原则(小企业不送、工作环境差的不送、科技含量低的不送、管理不规范的不送、待遇低的不送);三是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集中人力、物力抓就业,选择知名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人才供输关系,安排教师常驻基地,实行跟踪管理;四是开展“四好实习班”(就业安置好、遵纪守法好、跟踪管理好、班级任务完成好)评比活动,确保实习安置工作的顺利展开;五是开通与企业直接联系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逐步减少对中介机构的依赖。现该院毕业生就业80%以上为直接输送,就业地区以广东、深圳、长三角、珠三角为中心逐步向周边扩展,涵盖全国30多个城市和地区。同时,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在慎重选择就业推荐企业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
求真务实的培育方针,使学院成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用工单位欢迎”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综合素质好,专业知识强,基本功扎实,遵守纪律”成了该院毕业生的共同“标签”。越来越多的企业慕名而至,前来招工。如上海金凤管理部的代表刘长江先生,本来是到武汉招聘大学生的,听说随州技师学院办的不错,就到随州看一看该院的学生究竟如何,一看“一见钟情”,当时就带走了16名学生,该企业已与该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学院已在东风汽车公司、武汉神龙、东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等许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与华为、深圳鸿准、深圳富士康、深圳中兴、广州美维等四十多家大型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人才供需关系。
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该院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内抓管理,外抓就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和积累办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和发展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5月,原随州市委书记吴超在视察学校后称赞道:“随州市技工学校每年招生就业几千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产生了品牌效应。”2005年8月,原湖北省劳动厅长吴永文视察学校时说:“随州技校办得不错,确实是我省技校的一面旗帜,是劳动保障系统的楷模。”原劳动部副部长王东进称誉该院是“荆楚教苑一枝花”。2007年11月,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来随州高级技工学校视察,也高度评价学校确实名符其实,并勉励该校办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高级技工学校。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