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1年8月19日

校企合作论坛交流征文                      

作者姓名:       徐 明 成       

    位:    随州技师学院         
通讯地址: 随州市擂鼓墩大道124号
邮政编码:         441300         
联系电话:      0722-3816579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师学院,“如何培养人”、“以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培养人”,才能顺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对高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培育适应市场所需,掌握最新知识,具有创造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人才,将是学院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是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技工荒”尤其是“高薪难觅高技能人才”的现象在我国一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工人的短缺成了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领。这一现象的产生,极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职业学校规模扩张,发展资金和师资不足,实习设施设备严重欠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所需导致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级技工学校,“如何培养人”、“以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培养人”,才能顺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对高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培育适应市场所需,掌握最新知识,具有创造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人才,将是职业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笔者认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学校、企业技能人才无缝对接的最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向培养的形式,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质量标准,培养层次不同的人才;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宽松的学习、就业、培训的环境和机会。企业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派新职工或部分技能骨干到学校充电学习。既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要,也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建立起校企之间宽松和谐、双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对学校来讲,其最主要的优点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实际的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这一优点单纯靠学校的教育和学习是无法达到的。一是企业需求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虽有场地、设备,但却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和时间自行培养;二是学校无法承担因市场需求变化培养新型人才购置设备所需的大量资金;三是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还在于具有人才培养针对性强、方式灵活而备受学生青睐,增加了学校的吸引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校企合作是满足技能人才自身发展需求,实现同学校、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过去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要求技能人才即要求具备有专业技能,又具有多方面的复合知识,确保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企业竞争、技术进步中始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当前极大多数职业学校,由于受场地、资金、师资、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系统的技能训练,既使得到一些训练,只是初步的和表面的。因为缺乏技能实际训练,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无法理解到精、透,反过来制约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企业员工,通过工学结合、定向培养,接受正规的培训,是提高自身素质,弥补自身理论知识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一是能够帮助职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大大降低了毕业后失业的风险。二是学校、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选送员工到校接受正规的理论知识培训;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跟班生产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还可以将学生送入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个人三方互利共赢。
二、对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政府和政策是保障,企业和学校是关键。
 1、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为助推器,构建校企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
现阶段,尽管国家和社会一再呼吁、企业和学校也都明白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还不够,多数企业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是时间问题,一个中、高级技能人才由生手到成熟需5-9年时间;二是人才流向问题,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大量的资金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担心人才的流失。所以宁愿高薪从其它企业“挖”人才,也不愿组织企业职工参与培训学习。笔者认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助推器。
一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明确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培训资源,抓大放小,扶优扶强,保证质量。大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和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行政检查监督与奖惩力度,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向培养,建立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二是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加大对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促使职校更新设备,满足市场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对参与校企结合企业的职工培训资金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企业人才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制定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待遇标准,运用政策手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促使技能人员将知识技能的提高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以企业的参入和支持为支撑点,构建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绿色通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向采购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在“劳动者”要素上进行必要的投入。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其实质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因此,企业对“定向人才”培养的参与和投入是必要的。
在参与形式上,一是教学计划的制定: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参与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监督计划的落实,以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二是安排星期天工程师授课:利用休息日时间,由企业安排专家、技术能手或工程师到学校授课,教授岗位心得或某一技术上的难点,及时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所学专业,掌握技术;三是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根据教学计划所拟定的科目及要求,学校可以安排相关科目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感知现代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文化,积累生产和教学经验,并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更快地和企业接轨,达到培养目的;四是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企业可以参与对校企合作学生的管理,逐步向学生渗透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使学生对企业、对未来所从事的岗位、职业有所认识、了解,从而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进而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同时,企业还必须参与对学生的学期考核、毕业考察并择优录用,确保企业所需。
在投入的方式上,企业一是可以根据自身岗位所需的人才标准提供相关的实训设备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直接参与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二是建立奖学金制度,对校企合作班级的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对优生予以奖励,提高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三是对学校办学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并选派学生直接到企业就业。
3、以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作为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合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构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是关键。
一是以专业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之间的紧密结合。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一要紧贴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从劳动力市场状况和企业需求出发开设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把供需链条紧紧连在一起;二要根据各专业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构建与学生素质相兼容的教学模式,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从强调我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到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优化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之间的紧密结合。
近几年,我院针对市场需求,推行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采用一体化教学、双元制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突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种教学模式的限制,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受到用人到位好评。
    二是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环境贴近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实习可以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阶段。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学校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由企业提供较为先进的设备设施,通过在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
学校应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加大实验实习条件的改善力度,更新教学设施和实习设备,建立职业要求与教学要求相结合、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形成以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人才为主的技能培养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校与企业技能人才的无缝对接。同时,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重在实践,要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创造条件,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培养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企业所需的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大名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要从“走出去、引进来”两方面下功夫:“走出去”即本校重视教师的再培训,选送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引进来”即引进外界(学校、企业)优秀人才,通过吸纳、利用社会教师资源以及面向社会用人单位,聘请一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经过传、帮、带,走上教学第一线。二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有序流动机制、有效激励机制,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三要畅通教师的进、出口,做到能进能出、有进有出,不断补充新生力量,淘汰末位人员,增强队伍活力。
    四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要务,抓好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跟踪服务与管理,促进学生与企业的顺利接轨。我国学者一般认为:21世纪人才素质应由思想素质(思想品质、行为规范、先进意识和情感艺术等),业务素质(知识技能、各种能力和创新思维)和身心素质(健全的体格、意志力、个性和独立性等)三个方面构成。笔者认为,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实际上就是指人文素质。参与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与社会接轨最关键的时期,尽管学生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对未来即将面对的职业有所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很好地处理即将面临的困难、挫折。事实上,刚进入企业的学生正处于医学上所说的心理“断奶期”,此时,思想和身心素质极不稳定,极有可能在困难面前临阵而“逃”,有些学生频繁“跳槽”正说明了这一点。这既影响学生健康心智的形成,也影响企业的生产,进而影响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度。
作为学校必须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在管理制度和合作机制上下功夫,注重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联系制度,抓好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跟踪服务与管理。要建立毕业班班主任跟踪联系制度,派遣老师进驻企业跟踪管理,稳定学生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他们顺利渡过“断奶期”,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顺利接轨,促进校企技能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笔者所在的随州技师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校企结合办学的路子,在合作的方式、合作的途径、推进合作的深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收到良好效果。每年招生3000多人,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尚未毕业就被国内知名企业预定。学院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被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