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重点建设内容(第三部分Ⅰ)

2011年8月20日

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内容

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一:《数控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1、专业需求论证

(1)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随着世界加工制造业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迫切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市是“全国专用汽车之都”,大大小小各类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达百余家,这些企业大量需要数控技术类技能人才,给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2)行业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分析

我们通过对沿海地区部分企业以及我市汽车改装企业调研发现,从事数控技术的人员严重短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近期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前景非常看好。而且通过我校近几年数控技术应用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该专业技术操作工供不应求,80%以上的学生能对口就业。

2、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两年的努力,把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集“产、教、研”为一体,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具有带头作用的省级品牌专业。力争2012年本专业在校人数达到600人以上,更好地服务于随州地区乃至全国的制造业。

(2)具体目标

①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组织教学,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过程考核为评价手段,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适合学生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校本教材,力争两年内在以前的基础上再开发省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示范课程2门。

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取两年内“双师型”教师达到85%以上,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3名、专业带头人1名、学科带头人2名,引进企业兼职教师2名、社会能工巧匠1名。

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力度,加大与企业合作办班,确保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5%以上,就业满意率有进一步提高。

④聘请3-5名合作企业专家参加本专业指导小组,参与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

3、专业建设思路

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科学、实用的专业课群,加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逐步建设成省级品牌专业。

4、专业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开办定向班,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全面实现为企业定向培养的目的,定向率90%以上;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制订、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技能鉴定的结合。

②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制定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用人需求;开发建设《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Pro/E示例教程》,市级示范课程《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等省级精品课程。

③创新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应用:采用项目教学、场景教学等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校本知识与企业技术需求深度对接;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手段,根据授课内容,穿插图片和录像内容,再现生产过程、创设工厂生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健全校园信息化网络,推行教学信息化管理。

④评价模式改革:建立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高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搞好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获得数控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⑤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上,新建先进数控技术实训车间一个(含数控车4台、数控铣4台、加工中心1台、线切割1台、数控雕刻机1台)、CAD/CAM实训室一个,扩建数控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1-2个校外先进实训基地。

(2) 师资队伍建设

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增加到企业培训时间,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

②选送年轻教师进修、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构建一流的专业教学团队。

③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

④建立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提拔任用等方面与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建设和贡献挂钩的教师考核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①在与湖北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再与对口知名企业开发建立一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保证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

②深化集团化办学机制,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参与范围,实现更好的资源共享。

③全面采取校企合作办班,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

5、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规划资金

建设内容

来 源

用 途

总额(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万元)

其它投入(万元)

总额(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万元)

其它投入(万元)

750

400

350

750

400

350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350

190

160

350

190

160

师资队伍

建设

75

45

30

75

45

3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325

165

160

325

165

160

合计

750

400

350

750

400

350

6、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①组建专家指导小组:聘请3-5名专业带头人、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专家组建专家指导小组,科学地指导项目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保障项目的高效运行。

②成立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组长:刘飞,成员:严贤仕、赵强、张忠伦、黄胜。负责建设方案整体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质量控制。

③由专业带头人牵头、全体教师参入组成专业教学团队,按照项目计划落实各项工作,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2)制度保障

①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明确职责、目标、进度和考核措施。

②建立健全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体系,保障项目高效运行。

③建立健全项目验收评价制度,完善项目验收和效果评价机制,实行奖惩考核。

④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偏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保障专业建设按计划顺利实施。

(3)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保障本专业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保证资金使用有成本核算、有计划审批、有采购招标、有验收登记、有效果评价。

专业二:《计算机应用》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

(1)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从我国近年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空间较大,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同时随着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各行各业对具有计算机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技术的人才将会有很大的需求。

(2)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分析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计算机正由一门学科向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转变,所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都需要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稳定。

2、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模块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力争在两年内将本专业建成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合理、师资力量充实、教学设施配套、专业特色鲜明,省内领先的精品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400人以上。

具体目标

①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加大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大力推行专业定向班,定向率85%;全面采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一体化教学推广率100%;争取两年内重点建设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突出学生操作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核心课程5门,建设2门市级精品课程。

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建立一支学历、职称、现场经历、专业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在两年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4%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技能大师1名,引进行业兼职教师3名,聘请专业技术顾问2名。

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目标

在依托企业办专业、依托专业促产业上力争有大的突破,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力度,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90%左右,就业满意率有明显提高。

聘请合作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加本专业指导小组,参与专业建设,制定培养方案,让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3、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面向实际、重在应用、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逐渐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优势和特色,积极为区域经济和建设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专业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研究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掌握学生的自身特点、学习兴趣、原有的知识结构,掌握计算机业界的发展动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人才结构等基础上,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开展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技能鉴定的结合。

②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制定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用人需求;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创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模块;把《计算机普及教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操作实例》、《VFP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网络实习教程》、《Flash动画设计》建成核心课程,《计算机实习指导》、《QBasic语言程序与设计》建成市级精品课程。

③创新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应用:借鉴先进、成熟的的英国BTEC教学模式,全面推行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在本专业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场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形式;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

④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以贡献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继续推行“双证书”教育,将认证培训(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水平考试、计算机职业资格鉴定)有机地嵌入到学历教育中,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获得一个及以上资格证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

⑤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投入106万元再建三个高配置计算机机房,两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为学生的上机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增加校内实习设备的基础上,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两年内增加2个新型校外实训基地,深入开展顶岗实习。

(2) 师资队伍建设

①实施专业教师的培养方案,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培养,提升全体教师德育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力争两年内专业教师高级技术职称达39%以上。

②引进具有较高学历和知识水平的青年教师和聘请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③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到国家、省级培训基地进行“双师型”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④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高层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新建2个知名企业参与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力度,全面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实现校企“双赢”。

5、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规划资金

建设内容

来 源

用 途

总额(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万元)

其它投入(万元)

总额(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万元)

其它投入(万元)

530

280

250

530

280

250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260

140

120

260

140

120

师资队伍建设

50

20

30

50

20

3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220

120

100

220

120

100

合计

530

280

250

530

280

250

6、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①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

组  长:刘  飞

成  员:严贤仕  梁京虎  何华先

②成立专家指导小组。聘请3-5名教育专家、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小组,科学指导项目建设中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工作,对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开展效果评价。

(2)制度保障

①制定完善计算机应用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质量监控。

②实施项目责任制。项目组长对项目负总责,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建立项目效果考核机制,项目完成后按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奖励。

③建立专业示范作用机制和优化提升机制。在保障本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切实达到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

(3)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保障本专业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保证资金使用有成本核算、有计划审批、有采购招标、有验收登记、有效果评价。

专业三:《电子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1、专业需求论证

(1)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技术应用一直是电子信息产业的热门专业。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中陈旧电子设备已在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新型现代化电子设备,要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现代实用型电子技术应用人才。

(2)行业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对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查,通过对用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及用工单位对本专业学生需求的信息反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仍为目前急需的热门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沿海地区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据不完全统计,至2015年,电子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约在800万人左右。

2、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着力培养电子技术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电子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的基本能力。培养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高级操作维护人员,能够在电子整机类生产企业或服务业从事电子整机装配、维修、销售和售后服务、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年培养学生350人以上。

具体目标

①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全面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结合学生就业岗位,在以前的基础上再建设重点课程3门、市级示范课程2门,新建5个实训车间。

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争取2年内双师型教师达到86%,实训指导教师高级工以上等级100%,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国家骨干教师1名,聘请校外技术顾问2名。

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力度,确保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3%以上,就业满意率有进一步提高。

聘请合作企业经验丰富人员参加本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参与专业建设方案和培养方案制定,促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培养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3、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教育管理部门对专业建设标准的要求,深入推进教学做的统一,推广一体化教学,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教学内容,加大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构建服务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就业服务高要求、教育教学高质量、专业建设高品位、基地建设高标准、学校发展高效益的“五高”目标,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专业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技能鉴定的结合。

②创新教学内容:把企业所需的电子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增加到专业教学中,并一体化设置,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认真调研和论证,建设一套科学实用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体系;把《电子整机装配工艺》、《protel设计及应用》、《工厂电气控制》建成重点课程,《家用电器》、《电子技术》建成市级示范课程。

③创新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应用:严格推行我校实施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采用制作报警灯、声控开关等任务驱动法和组装万用表、收音机、电视机等成果评价法以及使用电子工艺装配实训车间的情景模拟法,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手段,根据授课内容,穿插企业工艺生产录像和动画课件,再现生产过程、展示结构、动态演示工作原理、创设工厂生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建设校园信息网,保障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④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以能力为核心、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继续推行“双证书”教育,将认证培训(岗位操作证、职业资格证)有机地嵌入到学历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武大赛,让学生在获得锻炼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荣誉证书,为今后就业增加砝码。

⑤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计划投入118万元扩建2个PLC编程车间、1个制冷制热实训车间、2个电子装配和焊接车间、1个电子辅助设计车间,为学生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

(2)师资队伍建设

①注重本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培养,提升全体教师德育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改善教师结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势,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规定到企业培训时间,提升教师技能水平。

③提高教师水平:选送年轻教师进行进修、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进修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老师培养,构建一流的专业教学团队。

④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为指导教师;

⑤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提拔任用等方面与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建设和贡献挂钩的教师考核奖励机制。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再建立1-2个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能力,同时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岗位,形成更大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的发展平台。

5、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规划资金

建设内容

来 源

用 途

总额(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万元)

其它投入(万元)

总额(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万元)

其它投入(万元)

590

320

270

590

320

270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270

150

120

270

150

120

师资队伍建设

60

32

28

60

32

2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260

138

122

260

138

122

合计

590

320

270

590

320

270

6、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①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

组  长:刘  飞

成  员:严贤仕  张仁俊  余正升

②成立专家指导组。聘请3-5名由教育专家、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小组,科学指导项目中的各项建设。

(2)制度保障

①制定相关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质量监控。

②实施项目责任制,项目组长对项目负总责,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建立项目建设效果考核机制,项目完成后按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奖励。

③建立专业示范作用机制和优化提升机制,保障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优质。

(3)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保障本专业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保证资金使用有成本核算、有计划审批、有采购招标、有验收登记、有效果评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