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建设目标与思路(第二部分)

2011年8月20日

第二部分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力争在两年内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和具有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培养能力的重点骨干专业群;打造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评价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的示范学校;建成设施设备先进、师资队伍精良、教学质量一流、规模效益前茅的“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本地区发挥骨干带头和引领、辐射作用。  

2、具体目标

①专业建设目标。立足随州,服务湖北,面向全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以市场需求定专业,按岗位要求学技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一套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评价及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将《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级品牌专业。开展焊接考评和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为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提供系统支撑。加大汽修及民航高铁服务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形成增长点,继续提高其它常规专业的教学水平。

②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建成数量齐全、设施先进的实训基地。每个重点专业建设一个具备教学、培训、职业鉴定、技术咨询服务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项目期满实训设备总值达到2300万元以上。创建优质校外实训基地,每个专业至少与3个以上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③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3%以上。

④培养规模。实现学历教育培养规模保持在6000人,学历教育学生技能鉴定率100%,鉴定合格率98%以上;实现学校年培训人数保持在3000人以上。

⑤内部管理建设目标。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和评价制度。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信息系统,以管理促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特色目标

①通过焊接考评特色项目建设,建成以我校为主导,随州市焊接协会、随州市焊接考试委员会和两家以上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出资的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标准化焊接实训、考评、鉴定平台,培养一批专业的焊接培训指导教师队伍和考评鉴定评判队伍,达到年均培训、考评、鉴定各类焊接技术工人500人的能力。

②通过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构建一个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师生为主体,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具有丰富内含和表现形式,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特征的校园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使校园文化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有爱心、守纪律、懂技术、肯吃苦、善创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4、预期效益

通过实施示范校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内涵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新的突破,更能体现中职特色,体现行业、岗位特点,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示范专业体系。直接带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训基地功能将更加完善,各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基地设施更加先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将明显增强,双师型教师比例超出标准,锻炼一批专业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加强,培养培训规模和质量稳步提高。

二、建设思路

1、工作原则

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开展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严格按照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建设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工作思路

坚持就业导向和服务企业的宗旨,按照“适度规模,提高层次,校企合作,突出特色”的思路,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特色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加大素质教育培养力度,加大一体化教学实施力度,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夯实发展基础,提高育人效益,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的中等职业教育基地、企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3、基本路径

①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引进并全面推行管理达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以制度建设促进建设项目的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标准;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③加快重点专业建设。以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对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同时带动汽修与焊接、民航高铁服务等成长型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④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考核与激励机制,围绕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下功夫。根据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以“双师型”建设为核心,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挂钩,使之成为教师的进修、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与能工巧匠师傅对接抓技能提高;加强校本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校本教师培训,帮助在职教师提高素质;面向社会引进优秀人才,努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⑤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要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着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科学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做到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养成课程并行交叉实施,保证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匹配;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的实训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得到锻炼,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产学结合层次。积极探索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效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特点。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